乾元坤和设备管理系统行业资讯

国务院再次发文: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日期:2025-09-08

乾元坤和编辑

一、政策背景

国务院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政策可追溯至2014年发布的 《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该文件首次明确要求打破科研资源“封闭壁垒”,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此后,2017年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出台 《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进一步细化管理规范,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并明确开放共享的考核与奖惩机制。

国务院再次发文: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政策核心目标包括:

1.提高资源利用率:

解决科研仪器“重购置、轻使用”的闲置浪费问题;

2.支撑创新生态:

通过共享服务中小企业、社会科研人员,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3.强化协同创新: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二、最新进展(截至2025年)

近年来,相关政策在平台建设、考核机制、服务范围等方面持续深化,具体进展如下:

1. 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全面建成

科技部和财政部推动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目前已实现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2家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 的在线服务平台互联对接,纳入共享的 原值50万元及以上大型科研仪器达14.1万台(套),形成覆盖全国的科研资源共享网络。

2. 考核与奖惩机制常态化

2025年6月,科技部、财政部发布《2025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对 2024年度开放共享情况 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经费支持、资产配置挂钩:

激励措施:对考核优秀单位给予后补助支持,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优先考虑;

约束措施:对考核较差单位公开通报、核减经费,并要求限期整改(如2023年考核较差的5家单位已完成整改并重新参与2025年考核)。

3. 服务能力与覆盖范围扩展

服务对象多元化:除高校、科研院所外,明确面向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社会个人提供有偿共享服务,支持通过小程序、在线平台实现预约、收费、操作培训一体化管理。

专业化服务提升:要求对复杂仪器录制操作教程,用户经考核后可自主使用;部分单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建专职技术团队,提供定制化实验方案与数据分析服务。

二、成效案例

政策实施以来,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已在多个领域产生显著效益,以下为典型案例:

1. 支撑重大科研成果产出

案例1:基因编辑脱靶效应验证
某科研团队在《分子植物》发表超高活性叶酸水稻新种质研究时,需通过全基因组测序验证基因编辑脱靶效应。通过国家共享平台,团队联系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其 国产华大二代测序仪 完成数据分析,及时满足期刊要求,推动成果顺利发表。

2. 助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案例2:环保企业产品检测
北京为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研发可见光光催化抗菌剂时,通过 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依托北京科技大学实验室)的共享平台,获得“一站式”检测服务(涵盖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抗菌效果等),快速推进产品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目前该产品已应用于建材、医疗等领域。

3. 标准制定与行业服务

案例3:土壤检测国家标准支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依托共享平台的国产仪器,建立 土壤元素快速检测方法,被纳入国家标准并支撑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该方法具有快速、无损优势,已成为土壤检测领域的核心技术标准。

4. 科研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提升

根据2024年考核结果,参评科研仪器 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达1511小时,其中 对外服务机时256小时,较政策实施初期(2015年)提升约40%,仪器闲置率显著下降。

总结

国务院推动的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政策,通过“平台化管理、考核化驱动、专业化服务”,已从制度层面打破科研资源壁垒,成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市场化机制完善与技术服务深化,科研仪器将进一步从“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用”,为全社会创新提供更高效的资源支撑。

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乾元坤和设备管理系统

相关文章: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