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虽然可以部署实施安全生产自助管理系统,企业依然要面临的新常态是复杂多变的环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顾客和市场需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和具有不确定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价格竞争加剧,企业需要不断变革来适应和响应这些变化。而生产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竞争力的源泉,被当作生产和经营的目的,变成生产和技术的核心,生产和技术系统的运行是为了产品的高质量。任何企业都认真分析、用心研究解决生产质量管理瓶颈的良方。
首先,要清晰质量体系不能包揽一切、包治百病。
质量体系文件讲的是基本的程序化的要求,我们就是要在这个框架下,用质量体系的八大管理原则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与产品有关的问题,而不是把企业经营中的任何问题都拿质量体系管理来兴师问罪。其实,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有质量体系管理、有人事制度管理、有财务体系管理、有经营决策管理,等等,质量体系管理只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内容的管理。
其次,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领导管理思想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使用过程的方法”是相违背的,导致在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少做或不做质量管理记录或程序,为了证据,补充假数据。只要“刀下见菜”,长此以往,必然是企业管理水平下降。
由于质量管理的长期性和继承性,工厂一定要有一个5年或10年规划,从基础工作做起,通过政策导向与方法将质量理念落实到组织的具体运作过程当中去,并不断的进行抽查监督,以稳定固化员工的行为准则,并形成企业质量文化。
第三,科技兴厂求发展,质量立厂作保障。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已经深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高层都有主管科技的领导,“科技兴厂”在各企业有许许多多的配套激励措施,譬如说:科技大会制度、科技奖励办法、首席设计师、项目总师等等。但是,“质量立厂”大部分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实质进展。我们要以质量发展纲要为契机,进行组织机构变革,在企业高层设置主管质量的领导,把质量工作提升到与科技、经营并重的层面,提质增效,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诸多失败的案例表明,真正面对产品质量的时候,很少有看到更多的“砸冰箱”的故事,也就不难理解众多企业的芸芸众生。
质量体系管理作为制造业乃至整个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层的持续重视和授权,首席质量官制度就是很好的切入点,以此来形成一套创新的质量“责权利”机制,使企业的质量工作得到提升,质量水平上台阶。
欲了解更多,请点击生产管理系统。
温馨提示:
如果您在生产管理系统选购、实施、维护等方面遇到疑难问题,欢迎联系乾元坤和生产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工程师,他们会给您详细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