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拟暂停发放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希望对现有政策进行评估。” 6月5日,上述传闻如一枚深水炸弹被投放在坊间。
部分初步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依靠关系获得了资质。获取新能源车生产资质首先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协助企业向发改委提出申请。“关系”对于资质获取的作用,并表示“关系复杂,话题敏感,不好评价”。
拔苗助长导致的“骗补门”的风波还未完全平息,一波未平一波似乎又暗流涌动。去年3月北汽新能源获得了首张新能源车生产资质,随后有6家企业在2016年陆续获得了“准生证”。而今年刚过半,获得资质的企业数量已超过了去年全年,共8家。各地方政府过于积极的提交申请或会导致业内出现类似于骗补的投机行为,此刻必须放慢脚步,查缺补漏。
尽管产业扶持性财政政策退坡机制已启动,但一位业内教授认为,补贴仍具备足够的诱惑力使各方资本与力量不断涌入参与到政策红利争夺赛中。这也是企业积极申请资质的部分诱因。
据透露,15家已获得“准生证”的企业中,因存在问题,有几家企业可能会面临重新评估。有人认为,这些问题此前或许是被关系所遮盖。
不过,对于已经取得资质的企业是否会被重审?大家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人认为相关方会被重审。但也有人认为,重审的可能性不大,一旦重审就意味此前审核存在‘疏漏’,但有关部门会通过其他办法提高门槛,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竞争者。
此外,对于发改委暂缓资质发放,也有声音解读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结构性风险显现。汽车产经网经过梳理发现,目前获得资质的15家车企,都已经发布了相关工厂建设、产品研发的计划,15家车企的规划产能共计91万辆。
不过,对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也有不认同者,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多余实际需求是正常的,这样有利于优胜劣汰,所有的新建工厂的产能规划都是经过谨慎、详细、综合的考虑与调查后根据实际发展需求作出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毕竟没有人比资本家自己更操心他们的钱包。
尽管众说纷纭,但对于发改委暂缓资质发放的最终目的,业内的观点趋于统一,放慢脚步收紧门槛,是为了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后续仍有企业将获得牌照,包括跨界造车的新势力。
了解更多,请点击乾元坤和MES管理系统